Zhanjiang Dianzi Zhiye Jishu Xuexiao
今年的12月5日是第33个“国际志愿者日”。自1998年起,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特校志愿服务队前赴后继,坚持定期到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志愿服务。20年来,共有4267名志愿者前往市特校帮扶8600余名特校学生,累计服务时长超过7万小时。今年10月,该服务队的“医学科普,守护特殊儿童”项目荣获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项目优秀奖。在今年的“国际志愿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们,听他们分享心声。
亦师亦友:助力特校学生圆大学梦
12月2日,志愿者代表与服务过的特校孩子进行连线座谈。特校建校30年来第一个考上本科的视障学生许兴元深情回忆道:“我在特校6年,每个周日,广东医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都会来学校和我们一起学习互动,非常感谢他们陪伴我成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我读高三时,有一天下很大的雨,辅导我的志愿者邓敬舵和林小杰冒着大雨给我带来了很多复习资料,一直陪我学习,直到宿舍的老师来催促,他们才离开。我有今天,真的很感激他们!”志愿者邓敬舵说:“一开始,我只是想在自己的大学生涯留下一点回忆,但后来和特校学生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就很希望能通过自己用心、专注的付出,鼓励他们、陪伴他们。”
继2015年许兴元考上长春大学后,经过特校的师生和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该校考上大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今年高考中,该校有13名学生被各类院校录取。视障学生小李被长春大学录取,她是一个很有梦想也很努力上进的学生,其他学科成绩都很好,就是数学差了点。两年前,特校老师联系了大学生志愿者区振浩,区振浩很快就接下了单独辅导她的任务。在这两年里,他们亦师亦友,一起努力,虽然遇到过困难,但二人从未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李终于圆了大学梦。
小处入手: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为了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近年来,服务队还多次邀请特校学生到广东医科大学参观图书馆、课室等地并参与社团活动,帮助他们感受大学氛围,提前了解大学生活,激励他们立志考上大学并为之努力。不少特校孩子表示,体验了大学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后,更加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从学习到兴趣爱好,再到日常生活,志愿者服务的范围逐渐扩大。同时,志愿者们也会结合自己的医学专业优势,开展急救知识宣讲小课堂和医疗文化小课堂,特校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现任服务队队长谢慧禧说:“作为一名医学生,过去我一直只是埋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但如何更好与患者沟通、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心情,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难题。自从加入了服务队,与这些特殊孩子相处沟通、深入地了解到他们后,我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了,更加感受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创新模式:医大学生和特校学生共同成长
大学生志愿者到特校开展志愿服务,帮助了特校学生,大学生也在帮扶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志愿者服务队的指导老师蔡晓颖表示,志愿活动之所以能坚持20年,得益于学校积极转变创新模式,以医教结合的创新模式开展服务。与早期的单纯义教服务不同,服务队近年来开始拓展服务内容,医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利用专业优势,定期组织开展义诊义教、心理帮扶、趣味体验、专题讲座、送医送药等活动,使医学生学以致用,在帮扶他人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提高积极性。
特校也非常欢迎这群热心的志愿者过来帮忙。特校学生人数多,教师常常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志愿者们加入后,平均每班有三至四名志愿者,可以实时为学生们解答功课上和心理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学生们也非常乐意向这些大哥哥大姐姐敞开心扉。
特校团委书记何泽伟说:“20年来,志愿服务队的帮扶非常有效,帮扶我校多名学生考上大学。今年我校就有13名学生考上大学,像今年考上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的听障学生郑豪林原来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志愿者李春飞和谢启胡特别用心辅导他,,郑豪林最终圆了大学梦。这些学生有今天,真是要好好感谢志愿者的付出。”
(来源:湛江晚报记者 陈凯杰 通讯员 李青云 谢慧禧 蔡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