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jiang Dianzi Zhiye Jishu Xuexiao
前言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被列入中小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系列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一环。
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何在?有了“德育”为什么还要推广“心育”?湛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况如何?如何进一步做好心育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近段时间,记者从湛江的省、市两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中抽选21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实地走访市教育部门和多间中小学校,零距离接触“湛江心育”,以“看清扣子—从心扣起—精准扣入—合力扣好”为主线,写成“湛江心育”主题系列报道4篇于近期刊发,敬请垂注。
“哇,宝贝真棒!”12月8日下午,苏婷婷给3岁多的女儿穿上外套,手把手教她扣扣子。看着女儿在一次次失败后终于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拿着手机在一旁拍摄视频的苏婷婷高兴地喊了出来。
苏婷婷是一名语文教师,在霞山区某学任教。对她来说,教3岁女儿扣扣子不过是“小儿科”。但最近,她却对班上一件貌似“小儿科”的事束手无策,深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不易。
“如果学校里有心理教师就好了”
近段时间,苏婷婷上课时发现学生陈瑶总爱趴在课桌上睡觉。12月10日上午的语文课上,陈瑶还是懒懒散散趴在课桌上。多次提醒无果后,苏婷婷忍不住发火,“让你爸爸下午过来一趟”。今年9岁的陈瑶盯着苏婷婷一言不发,沉默10多秒后,将课桌上的语文书扔在地上,扭头冲出教室。苏婷婷气极,放学后与陈瑶的班主任一起,拨通了陈瑶妈妈的手机,“陈瑶最近经常在上课时睡觉”……
五六分钟的通话,让两位老师惊呆了。原来,近段时间陈瑶总是熬通宵。陈瑶的爸妈不久前离婚,陈瑶与妈妈相依为命。每天放学回家,妈妈还在上班。吃了晚饭、写完作业,除了对着四面墙发呆,便只能睡觉。所以近段时间陈瑶总在晚上8点至11点左右睡觉,到了凌晨时分就睡不着。“前天晚上,他居然把大门反锁,我11点回到家开不了门还在外面站了一个多小时”,“后来,我好好地收拾了他一顿”。陈瑶妈妈的一番话,让两位老师相对无言、泪流满面。
“如果学校里有心理教师就好了,陈瑶的心里一定藏着很多痛苦。”苏婷婷深感有心无力,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校园心育陷“有室无师”困局
苏婷婷任教的学校某个角落,有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课室,门口挂着“心理辅导室”牌子。但苏婷婷说,“很少见它开过门”。既然都配了“心理辅导室”这个专门场地,为什么还有学校不用呢?“很大程度上是唯分数论在作怪。”市教育局思政科科长黄良业介绍,部分中小学校的校领导还是没有从过去“唯分数论”的思维中走出来,想着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成绩、增加分数无关,所以就视之为“鸡肋”,此外,湛江心育现况的另一大特点,是师资力量短缺。上述情况,是当前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存在的短板,需要多方努力,补齐心育短板,推动心育发展。
湛江心育迫切“求关注”
“扣扣子,首先要看清扣子。而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看清‘心育是粒扣子’的本质。”霞山区为民实验学校老师符腊梅说,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一环,是粒重要的“人生扣子”。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今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
而“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列入中小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系列活动中,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一环。
今年9月,市教育局出台《湛江市中小学“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对心理健康教育诸多细节作出明确要求。例如,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方面,明确指出“每班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则要求“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学,原则上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教师”。
但要真正提升湛江心育水平,帮助湛江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单向发力。只有让家庭、妇联、社会等方方面面都重视并给力,才能形成“扣扣子”的合力,环环相扣、丝丝入扣。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考虑,文中“苏婷婷”“陈瑶”为化名,作者注。)
(来源:湛江日报 策划/撰写本报记者 龙飞腾 通讯员 欧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