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几年高考作文题来看,老师应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做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呢?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的作文题目,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机制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系性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充分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和追求。
2019年的作文立足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文化基因,歌颂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展现劳动美好,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考题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引导青年人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018年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增强考生荣誉感、责任感。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
2017年作文中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二、取材社会贴近实际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应,贴近学生生活。
2015年的作文题取材于微博热点的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公路打电话风波;2016年是关注家庭教育问题的漫画“奖与惩”;2017年则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所备选的关键词把考生的思考引向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2018年的作文题目要求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考生给18年后的那一代青年写信谈专属时代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而今年的作文题目则要求考生基于对现实生活中的关于劳动的看法和现象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显然,这些作文题都着眼于鲜明的时代性,所要求考生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使之与时代、社会、人生、世界、自然等联系,体现了写作源于生活的原则。
三、重视思辨能力培养
高考作文题目除了要有教育功能,也必须要有考试功能。好的作文题目需要提供给考生合理、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作空间,需要给予思维品质不一样的考生实现或高或低的文章立意机会,需要具备区分知识能力不同、学养内涵不同的考生的思考深度与广度的可能。
所以,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注重命题的思辨性:2017年的高考作文,选择哪两三个关键词?使它们之间形成怎样的有机关联?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一个怎样的中国?这些都是思辨性的体现;2018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所触发的联想与思考,必须涉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照与思考,才能写出一代人对时代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的认识与体验;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考生如何理解“劳动”?如何正确认识同学不理解或不愿意劳动的言行?新时代新时期赋予“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个老生常谈的论题怎样的新视角、新见解?这些都是极具有思辨色彩的问题。
四、强调驱动任务的明确性
2015年作文开始任务驱动,以书信的形式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写作文体和写作对象都有具体的要求;2017年、2018年的任务更加丰富、具体而明确;2019年试题的指向性最明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就是要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怎么行动,而不是空谈大道理,论证要有针对性,告诉同学们如何正确认识劳动,重视劳动,尊重劳动,具体该如何去做。无论从材料内容(正反皆有),还是从写作引导语(或称提示语)和写作要求来看,写作价值取向(劳动教育)和行文思路指向(破立结合)都是很明确的。
五、强调交际写作和应用性
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学语文,更要“用语文”。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这些任务要求通过设置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强调情景写作,强化语言运用的交际性,有利于学生思考生活,或是能够促进年轻人对时代的认识、对社会的参与,或是能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起自我、他人、社会、自然、世界等之间的联系……简言之,高考考场作文“为谁而写”“为什么要写”“写了有何用”必须要有明确而富有正能量的回答。近三年的高考题,要么是为让外国青年真正读懂中国而写,要么是为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理想与使命而写,要么是为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而写,均体现了内容的应用性。
高考作文题具有育人性、时代性、思辨性、任务性和应用性,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高考作文的特点,让其融入平常的作文教学中?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品味生活
(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在关注中把握时代主旋律,家事、国事、天下事,要事事关心。不关心时事,则无以言家国;不思考人生,则无以见境界;不悲天悯人,则无以论情怀。要做好“事事关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每周读报时间,每周定时收看新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等。特别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反映时代心声评论文章。
(二)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作为高中生而言,已经基本具备了思考现实的能力,要学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来思考社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评判社会;要学会在史学层面上认识人生,看待社会,要用“核心价值观”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做有真实内蕴的考生。
(三)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意识。坚持在生活中规范使用汉语,自觉发挥语言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包括做演讲、写书信、发博文、准备发言稿、进行高效的语言交际等。
二.吃透题目内涵是作文写作的前提
根据题目立意构思,是考生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
如2019年全国一卷作文题目引用《左传》这句话:“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说劳动与个体、国家民族整体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系,无论是个人还是族群都不能懈怠,要勤劳。“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是从古就有的劳动传统,是预设了对劳动的认识不仅是个人性的,而要升华到一种社会性的普遍性价值上来。后面三个“有的说”带出来的是立意可参考或涉及的点。有的同学说:学习这么忙,劳动占时间。这个可以讨论劳动与学习的关系,对好学生的多元评价等;第二个有的说“科技进步”,涉及劳动与科技进步的悖论,比如《时间机器》《机器人总动员》都曾想象过人不需要劳动之后的未来,科技是为了解放人类,但人类被解放了再不需要劳作之后,变得四体不勤,越来越孱弱,越来越无能,这个悖论怎么解决?紧扣现在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的社会语境,这是考生可以立意的另一个点。第三个有的说可以雇人劳动,这又涉及到社会分工,各种劳动之间是否平等这些问题。材料中这三个“有的说”,虽然是三个陈述句,实际上是三个带有内在悖论的点。在写作中要懂得运用类似的思辨与对话,具体而言:一是要注意演讲受众是面向本校同学。如果写得太大而无当,好像是面对全国人民的演讲就不太合适。二是要运用辩证分析,提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主体,在阐述劳动的重要性后再提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具体做法。
三.扎实的写作训练是作文备考的王道
不要过于迷恋满分作文、范文的借鉴学习,作扎实的文体写作训练才是王道。一种文体的写作,实际上是对一种思维能力的检测,文体写作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训练快速构思,多练写作提纲,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主打文体”的同时也能适应其他文体。写作也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我的观点是什么”,“我为什么持该观点”而且思考“怎么样才能实现我的观点或倡议”;教学生一点辩证法,学习辩证思维,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学习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思考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自我与他人、人生与世界、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等,拓宽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因此,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这才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王道。